电子管计算机讲解

电子管计算机讲解 电子管计算机原理?

电子管计算机原理?

电子管计算机原理?

电子管是由电网电压控制的阳极电流,因此被称为电压控制装置。电子管计算机中每个单元电路的原理与集成电路计算机(如加法器、计数器、门电路)相同,但电子管体积大、功耗高、效率低,已被大型集成电路所取代。

计算机的逻辑阶段分为?

第一阶段(1946~1959年)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子真空管作为逻辑元件,内存使用延迟线或磁鼓,软件主要是机器语言,开始使用符号语言。

第二阶段(1959~1964年,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真空管作为逻辑元件。高级程序语言出现在软件中,操作系统的概念也被提出。

第三阶段(1964~1970年)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用中小型集成电路代替晶体管,存储器仍然使用磁芯。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操作系统。

第四阶段(1970~目前,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,主存储器也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。在软件方面,结合硬件的产品出现了。

不同的逻辑元素具有不同的设计特征。这些特性与CMOS、TTL和ECL不同的变化。这些特性包括输入功率能耗、速度/能量关系、包装形式、边缘变化率和电压漂移值。为了保持准确的传输延迟,一些逻辑元件具有控制内部逻辑门内部边缘变化的时钟偏移电路。

计算机的逻辑阶段分为?

1.(1946~1957年)第一阶段

主要特点是:

(1)以电子管为基本逻辑部件,体积大,耗电量大,使用寿命短,可靠性高,成本高。

(2)电子射线管线管作为存储部件,容量很小,后来外部存储器使用磁鼓存储信息,扩大容量。

(3)输入输出装置落后,主要使用穿孔卡,速度慢,使用方便。(4)没有系统软件,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。

2.第二阶段

主要特点是:

(1)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,减小体积,减轻重量,降低能耗,降低成本,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行速度。

(2)一般采用磁芯作为存储器,磁盘/磁鼓作为外部存储器。

(3)系统软件(监控程序)开始,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,出现了高级语言。

3.(1965~1969年)第三阶段

主要特点是:

(1)采用中小型集成电路制造各种逻辑部件,使计算机体积小、重量轻、耗电更少、使用寿命更长、成本更低、运行速度更快。

(2)以半导体存储器为主存储器,取代了原有的磁芯存储器,大大提高了存储容量的存取速度,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。

(3)系统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,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,多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。

(4)在程序设计中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,为开发更复杂的软件提供技术保障。

4.第四阶段大规模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(1970年至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