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唱段

在秦腔界为什么有“陕西出戏,甘肃养戏”的说法?

在秦腔界为什么有“陕西出戏,甘肃养戏”的说法?

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有道理的。甘肃地区的秦腔市场好像就是比陕西(其实也就是陕西的关中地区)的秦腔市场火(当然了,我说的是农村基层,至于城里的高档剧院还不了解)。
就以西北有名的“戏窝窝”周至来说吧,周至县的戏迷多、出秦腔精英多是出了名的。譬如:土生土长的有李淑芳、侯红琴、刘随社、张武宏等等,周至剧校、周至剧团走出来的名家就更数不过来!周至每年大概从春节初五左右开始,一个村接一个村轮番上阵,如果你是秦腔铁杆,不用担心生活衣食起居而专业看戏的话,那你就可以一直看到中秋节!
名震西北的周至剧团有员工一百三四十人,分为两个演出团体,常年不歇,另外还有以周至秦腔剧社为代表的民间剧团估计不下十家,常年游走在西北大地,至于自乐班性质的小团体更是不计其数,这是何等的秦腔市场?!
然而,周至人都知道,要想在周至的演出市场上把省戏曲研究院、西安秦腔剧院(易俗社、三意社)的戏美美的看上三天四晚上如同做梦!为什么?请不起!除非是富有的私人在婚丧嫁娶时偶尔可以看上个一两天!其余时候都是以零散走穴状态看见几个大腕!
在我看来如今陕西的秦腔市场有下列几大问题:
1、缺乏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。放眼台下,清一色的叔叔阿姨、爷爷奶奶,偶尔出现一些年轻人都是站着看一小会儿热闹,丝毫看不出有喜爱的成分。究其原因,就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觉得“看秦腔、听秦腔太老土”,所以宁愿听着听不懂的外文歌也不愿意听秦腔
2、高层次的秦腔团体脱离基层,远离群众。提起秦腔,几乎陕西的所有梅花奖得主都集中在省戏曲研究院、西安秦腔剧院,据说他们中的某个三天四夜需要60万左右,几乎一般的庙会打死也请不起,不为基层百姓服务的秦腔怎么可能会有明天!
3、基层演出团体留不住人才。陕西县级秦腔团体,最有名的有周至剧团、泾阳剧团、礼泉剧团等,他们之所以有名气,究其原因,就是他们都拥有核心的领军人物,譬如泾阳剧团的陈仁义、张竹梅、张蛇龙,周至剧团的高广杰、朱乃群、齐晓春等等,他们都是把毕生的演艺生涯奉献给了基层剧团,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所以即使其他县级剧团入不敷出,演员自谋生路的时候,这些团依然炙手可热!如今上一级秦腔团体到处搜罗人才(或者说对秦腔人才来者不拒),导致秦腔基层团体人才流失非常严重,仅周至剧团“上走”的演员都能拉一卡车!导致秦腔人才在基层严重匮乏!从而加剧了人才分布的不均衡!间接导致了基层团体越唱越烂,越演越臭、观众越来越少!
4、顶级秦腔团体放任演员走穴捞金。部分秦腔名演一心只为钱,只要有钱,管你是什么性质的演出,管你和谁搭班,只要给钱,就能草草搭班,不用彩排磨合,挂衣就能上场,难免有应付戏迷之嫌!
5、严重占用资源(国家*级演员)。上述几个县级剧团中的领军人物兢兢业业唱到死、顶破天只有二级!所以应该让演员评级向基层倾斜。把一级演员的头衔都给了研究院、易俗社,就意味着评上一级演员,也就脱离了热爱他们的底层戏迷!假如每个县级剧团都有一级演员,那演出质量势必有质的飞跃,久而久之,市场也就越来越热!
我是一个喜欢秦腔的人,但不是懂秦腔的人。也曾经因为虚荣而站在老年人旁边看秦腔时觉得怪异,也曾经在网络上看到某小学的学生集体高唱“祖籍陕西韩城县”的时候瞬间眼眶湿润,所以上边写的都是我自己乱想的,可能行家看了会贻笑大方,但无论如何,我也是出于对秦腔的热爱,希望看到秦腔再度成为时尚。所以不对之处还请行家见谅!